当前页面:莫扎特之旅-莫扎特之旅-后人评述

     
莫扎特之旅 古典之旅 浪漫之旅 文化交流 斗转星移 音乐比赛 我的小提琴 我的收藏 我爱读书 电子杂志 滚动新闻
传记出版 音乐随笔 报刊文摘 影视作品 其它作品

后人评述目录

1双峰并峙 两水同流——文化视野中的莫扎特与贝多芬  田润德
2、莫扎特安魂曲详细分析 马祖梁
3、从我的莫扎特传记收藏来看莫扎特在中国的传播   田润德
4、莫扎特的作品--不象他的生活,而象他的灵魂  ()贝拉克
5、莫扎特的灵魂
6、难觅莫扎特之魂 陈小兵 庞桂南
7、谬斯的宠儿---莫扎特 修海林 李吉提
8、用心和乐诠释莫扎特 清微
9、沉思.关于莫扎特 霍斯绍夫斯基
10、触电歌剧 叶子
11、莫扎特与贝多芬风格的比较 赵仲蠡
12、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的书信  罗曼.罗兰

 

双峰并峙 两水同流

——文化视野中的莫扎特与贝多芬

田润德

20030716

      莫扎特和贝多芬的独具魅力的音乐艺术,令世人为之倾倒。今天,他们的影响已超出了音乐范畴,成为全人类的文化偶像。翻开西方音乐文化史,由于他们特殊的历史地位,人们将他们相提并论对比参照处比比皆是,这个曾使当年维也纳陷入混乱的谁最伟大的比较和争论,今天看来已不成其为问题。但从文化视野中重新审视他们的身世、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的异同,无疑会在比较中发现各自的价值所在,为此,这又不失为一个绝好的比较。

    莫扎特和贝多芬都经历了无数欢乐和痛苦的人生体验,但纵观两人生命的诞生到终结,总体上却是皆然相反的人间悲喜剧。莫扎特曾作为神童名振欧洲,从童年起便随家人浪迹天涯旅行演出,其足迹便及欧洲。在马车上漂泊之苦,使他身心受创,当艺术日臻完善,生命却过早夭折。家庭的温暖和良好的音乐教育,使他六岁时就完成了他的第一首小步舞曲。传说他在四岁时就试着在五线谱上涂抹自己的钢琴协奏曲了。他创作总是先打好腹稿再进行记录,在记录时他的创作灵感还仍不断涌现,心中仍在不断的作曲。在他给姐姐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在记录已打好腹稿的前奏曲时,心中同时在创作赋格曲”。上帝的赐福使他脑中不时涌现优美的旋律、和声,而且创作出所有体裁的作品,这与他周游欧洲,耳濡目染德、奥、法、意、英各种人文风情和音乐风格体裁,集高雅洒脱的那波里和沉思严谨的曼海姆乐派旋律之大成,并将其与德奥古典和声曲体融为一炉,在写出“悠扬迭荡,领人心旷神怡的、闻所未闻的仿佛是上帝的声音”的“钢琴协奏曲(K595)”“周比特交响曲”和歌剧“魔笛”,所以说莫天赋之才得来全不费力也是不确切的,莫扎特曾说“没有人会象我一样花费这么多时间,耗费这么多心机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为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多次。”

  随着艺术上的成熟,生活竟然越来越凄苦,为养家糊口,他到处碰壁,拜访了一个又一个贵族,向他们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但由于他的很多作品不被当时接受,他得不到应得的报酬,总是走不出成功——失败的怪圈之中。莫扎特清楚地感到特权的荒唐。他知道他的智慧已为他赢得一片赞誉,而那些王侯将相却拒绝给予他高位,这使他心中感到愤懑不已。当“魔笛”轰动维也纳连演200场时,它的作者却未完成自己的安魂曲甘井先竭了,他没领略到这迟来的胜利,在异国他乡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宵,痛苦绝望地撒手人寰,给世人留下一个千古遗憾。

  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这艺术家的摇篮,虽偶尔也去过鹿特丹、布拉格等地,但住要是维也纳生活给他不尽的灵感。在父亲的棒喝下完成了早期音乐教育,坎坷的他乡文化之旅是他创作的源泉。“不朽的恋人”使他心灵饱受痛苦,“海利根镇危机”又使他惨遭磨难。一些研究过他的手稿和记录册的专家认为,与莫扎特、凡高相似的艺术类型思维错位症在他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他常常感到人生痛苦不勘忍受难以自拔,古代英雄和伟大先辈们的坚强意志鼓舞他勇敢地站起来。他一生孤独,为了得到女性的青睐,他以超出常人百倍的努力发奋创作。他一生有记载的就曾与此20多位女性有过交往,用炽热和爱欲冲动的压制和生华构成了人类文化创造的核心力量的观点,在贝多芬伟大成就的背后,爱情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他终于如愿以偿了,虽然后来由于耳聋听不到,却看到了成千上万人为他指挥“第九交响乐”演出成功的热烈欢呼的场面,他在世期间,绝大部分作品得以出版演出。尽管他的作品体裁没有莫扎特那样全面,但仅就他的九部交响曲就足以使他成为不朽了。当他告别人世时,竟出现了千百辆马车和二万人自发地为他送葬的壮观场面。

  命运对莫扎特和贝多芬同样苛刻,但没让他们殊途同归,却构成了强烈的反差。门马直卫曾做过恰当的概括:“莫扎特是天之娇子,从天而降,贝多芬则是大地之子,升入苍穹”。柏辽兹当年曾写道,贝多芬的震动“对我几乎和莎士比亚曾使我受到过的震动一样大。”贝多芬高耸入云的身躯,覆盖了一个世纪,也覆盖了莫扎特。

  至此,莫扎特和贝多芬的生命就此终结,但他们各俱独特魅力的音乐艺术和身世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围绕着两人的生与死就形成了几大迷团,也就有了今天莫扎特和贝多芬研究专家和爱好者们的天才神童之迷、莫扎特死因之迷、贝多芬不朽的恋人之迷和贝多芬海立根镇自杀之迷等等,使很多人前赴后继、穷其一生、探索不已。

  莫扎特和贝多芬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在于他们独特的个性、身世和大量精典之作,以及充满古典浪漫气质和艺术哲学精神的跨时代性。他们的崇拜者可分别列很长一串名单。很多艺术家、思想家都从莫扎特那汲取了不尽的营养,首先就属贝多芬,还可列出很长的名单:如E.T.A霍夫曼、歌德、舒曼、普希金、安格尔、还有的在莫扎特精神的感召下走上了艺术道路或完善了自己的创作,如萧伯纳、罗曼.罗兰、柴可夫斯基、拉威尔、德拉克罗瓦、安格尔、卡拉扬、海老泽敏、赵鑫珊等等。而在贝多芬身后,一个时代全部觉醒,世俗感情得到了充分表现,其中瓦格纳、比才、李斯特、伯辽兹沿着贝多芬的足迹走的更远,萧伯纳和罗曼.罗兰都是对二者兼而崇之又互相转化,他们受莫扎特召唤,转而对贝多芬崇尚至极。

  这些崇拜者常常把自己的崇拜偶像与旗鼓相当的另一个进行对比参照,如歌德非常熟悉贝多芬,但莫扎特却成了他第一存在。柴可夫斯基认为莫扎特音乐“是接近理想而战栗”,而听贝多芬音乐“是由于恐惧饿战栗”。萧伯纳把贝多芬戏称为“泰坦人”,把莫扎特说成是“穿号衣的仆人”,当贝多芬紧握铁条象独眼巨人一样敲打时,唯独莫扎特镇静沉着。

  而美国音乐学家布鲁诺.内特尔在《一个民族音乐学者看莫扎特》一文中,运用了结构主义二元对立论,更加明确地将莫扎特与贝多芬对立起来。他认为在西方音乐体系的一系列对子中,有大小调对称、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亨德尔与巴赫、李斯特与肖邦、勋伯格与斯特拉文斯基对比等等,而这其中最鲜明的对立就属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对立。

  当这些崇拜者对其偶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时,就只有到文学中寻找答案了,特别是到了标题音乐盛行的浪漫主义时期,除了肖伯纳戏称贝多芬为“泰坦人”,普罗米修斯、周比特等名字也常出现。路易.肯特纳在贝多芬手稿大量涂改和划掉重写的痕迹中,发现了贝多芬“创作一首作品从怀胎到分娩的整个过程,它是记录人类繁重劳动的珍贵文献”,这一过程的启示,正象是“赫克力斯般的劳动痕迹”。赵鑫珊把贝多芬这种从黑暗到光明、从痛苦到欢乐、从斗争到胜利的斗士精神,称作“西西弗斯精神”。而贝多芬笔下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与具有统治世界的想象力的拿破仑“先敬慕崇拜,后又恨又爱”,而真正爱的是“背叛民主制的最高原则和伦理原则”之前的拿破仑,而今天贝多芬这种民主斗士精神、这种普罗米修斯般的英雄性已成为贝多芬音乐的精髓。舒曼曾说“莫扎特也象人们传闻的那个前额明亮的雷神周比特一样,发出自已的闪电”,后来人们习惯把莫扎特第41交响曲称作“周比特”交响曲。无论是泰坦、赫克力斯、西西弗斯,还是普罗米修斯,在奥林匹斯山众神之王“周比特”面前都显得稍逊一筹风骚,但提起将人类由原始引向文明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伟岸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又是无可比拟的。在这深奥象征的背后,人们不免突发联想,周比特与普罗米修斯谁更伟大,甚或莫扎特与贝多芬谁更伟大,这正是一个不可比较的比较,也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错、难分高下的比较。也正是一百多年前,大文豪肖伯纳为之烦闷苦恼、大伤脑筋的问题。所以说,由于这些察崇拜者所处的时代、民族、风格、流派的不同以及内心感受的千差万别,其反馈的审美评价也就各有千秋。

  莫扎特和贝多芬天籁般的音乐和如雾似迷的身世,引起后人浓厚的兴趣,一些学者、艺术家把他们的音乐思想、身世及艺术风格等作为终生研究的课题,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一些专门从事研究莫扎特后贝多芬的文学家、理论家、指挥家、演奏家比比皆是。理论家——莫扎特研究专家阿.爱因斯坦一生致力于莫扎特研究,他的文章独到精确令人信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他写的《莫扎特传》和后来费里克斯.胡赫写的传记小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评论家萧伯纳和中国的大翻译家傅雷都是莫扎特的研究专家,二者的研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关于莫扎特的艺术作品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阿.爱因斯坦和胡赫的,还有德国作家弗伦伯格的小说《莫扎特的故事》,普希金的戏剧《莫扎特和萨列里》(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谱成歌剧),法国拍摄的电视剧《莫扎特》,美国作家冯.达文波特的传记小说《莫扎特》,德国作家默里克的小说《莫扎特的布拉格之行》,特别应当提出的是由福尔曼导演的美国影片《Amadeus》获得了1985年度的奥斯卡金像奖。广为流传的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是其另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雏形和序曲,后写《贝多芬的伟大创作年代》洋洋七大卷。普希金笔下的长诗《莫扎特与萨列里》的发表更增加了莫扎特的神秘感。传记作家费里克斯.胡赫笔下的莫扎特、贝多芬人物真实、栩栩如生。赵鑫珊躲进“山雀鸟巢”五年如一日,孵出了洋洋几十万言的《贝多芬之魂》,被人誉为用文字演奏的美妙乐章。紧接着他乐思泉涌,又一力作《莫扎特之魂》相继问世,倍受世人瞩目,一时洛阳纸贵。

  为了追寻故人的足迹,日本音乐学家海老泽敏曾几度沿着当年的“莫扎特之旅”的路线进行考察,写下了是多部论文集,翻译了十多部基础资料和文献,出版了20卷集的莫扎特丛书,这样的成果别说在东方,即使在欧洲也属罕见。中国音乐学家钱仁康年过八旬,还翻译了出版了《莫扎特书信集》等大量文献。

  英国作家彼德.谢弗根据莫扎特书信集等文献编写了《阿玛多依斯》(中译本《莫扎特传》),后被美国派拉蒙公司般上银幕,一举获得八项奥斯卡大奖。它通过莫扎特的对手萨列里之口把莫扎特说成是“肮脏的满脸傻笑的在地上爬的污秽的毛孩子”和“目空一切,高傲自大被崇坏的精灵”。实际上作者利用这样一个表面荒唐的故事揭露了统治阶级只识庸才不识天才的哲理。布鲁诺.内特尔认为《阿玛多依斯》不是写历史上的莫扎特,而是写天才与勤奋有能力的人之间对比,有把它引申为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对比。

  演奏家和指挥家对二者的崇拜更是精彩纷呈,演奏大师们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把莫扎特和贝多芬当年留在纸上的符号变成了活生生的音乐语汇,这就出现了小提琴演奏上的梅纽因和奥伊斯特拉赫的莫扎特、以及穆特的和克莱默的莫扎特;钢琴演奏上的霍罗维兹的和内田光子的莫扎特、鲁宾斯坦的莫扎特和涅高兹的莫扎特。指挥上的卡拉扬的贝多芬和托斯卡尼尼的贝多芬;乐曲上卡拉杨的莫扎特《安魂曲》和柯什勒的莫扎特《安魂曲》等等。

  所有这些都为传播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二者身世的澄清、风格的界定,同时又把大师的风采完全展现给人类,并使亿万徘徊在音乐门外的泱泱学子们顺利找到通往艺术王国的捷径。

  在西方音乐文化史中,传统的观点是把莫扎特归于古典主义,把贝多芬归于浪漫主义,但在分类的问题上不少人持不同观点。

  19世纪初,E.T.A霍夫曼就认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都散发着一种浪漫主义精神”,莫扎特“追求那驻于内在精神之中的超人的、神奇的东西”,他是“浪漫主义歌剧的无法比拟的创造者”。贝多芬则“唤起无限的渴望,这就是浪漫主义的本质。”D.J格劳特则认为浪漫主义“是具有共同基础的许多独特风格的复合”,他认为“海顿的《创世纪》、《四季》,莫扎特的《唐璜》、《魔笛》与贝多芬的《第五》和《第九》交响曲都是浪漫主义的直接源泉。”因此弗里德里希.布鲁默把这两个阶段并称为古典浪漫时代,而保罗.亨利.朗格与哈利.歌德.施密特都认为上述提法的混乱,是理论家无能为力所至。

  而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及各学科之间日益交叉综合的今天,从宏观脚度看,正如印度的瑜珈和中国的老子使梅纽因的演奏经久不衰,爱因斯坦在莫扎特音乐中找到了相对论的奥秘都是一种文化的创造一样,把莫扎特、贝多芬二位文化巨人的全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都笼统地装进古典浪漫的筐里,未免过于简单机械了。就时期而言,贝多芬第一交响曲与莫扎特“周比特”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感到当时的贝多芬陷到莫扎特古典音乐中不能自拔;就风格而言,贝多芬不仅有“英雄性”的一面还有“第二表达方式”,从莫扎特的《费加罗婚礼序曲》以及大部分歌剧中可见,他的音乐不仅仅是典雅古朴的而且也是极富浪漫情怀的。

  从文化视野中来看,把音乐仅看作是孤立的音符又是极端错误的,著名学者庞普仅就现代西方关于文化的定义做过统计,竟有几百种之多,可见文化包罗万象,具有相当大的模糊性,而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其斑斓色彩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其模糊性是无限的。因此,全方位来理解音乐才有助于更深层次的感悟与表现。相莫扎特、贝多芬这种天才的创造,如果不把他们放到文化的大背景中,就无法准确地把握其全貌,在此基础上的古典中见出浪漫,浪漫中见出古典才是有意义的。

  古典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平衡为基础,这种平衡除了旋律上的相对平衡、和声支体的平衡外,还有曲式结构上的对称统一、对比统一。这种特征追根溯源,体现了西方古典音乐哲学文化的根本精神,这就是罗各斯(理念语言、理性、逻辑)和厄洛斯(Elos爱情、欲望、爱欲)的冲突与平衡。这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兴起、强化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性精神后,并与后起的基督教精神结成联盟,成了二百多年来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主导精神。从更宽的视野中来看,就连“古典”一词过去都曾是特指希腊罗马文化的。在莫扎特音乐中随处可见明朗的大调色彩,生机勃勃而又有节制的旋律,行云流水般的节奏、谐和简洁的和声织体等等充满古典气息的特征都自然天成融为一体,尽管道路充满坎坷,纵有万千心事人生感触,可他紧关理智的闸门,绝不让辛酸的眼泪溅到音乐中一丝一毫,只有jubiloso(欢天喜地)的音调高高响彻在音乐中,这说明莫扎特主要重罗各斯轻爱洛斯。

  浪漫主义更重抒情性,受其他文化艺术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冲破古典的樊篱,得到了升华。从古典主义音乐中突围出来的贝多芬,用独特的视角非凡的胆识,拓宽来浪漫派源头,把自己朴素而居傲的心灵自白,伟大而孤独的一生与命运殊死搏斗的悲壮故事,通通写进音乐中。其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设立矛盾、忍受矛盾、克服矛盾,最后达到和解,为寻求更大的戏剧效果,不惜打破结构上的平衡。莫扎特在风格上苛守传统,始终把握着高贵和谐的尺度,甚至形成程式化的旋律公式,这与贝多芬那种普罗米修斯精神形成鲜明的对照。

  人们常用歌德概括希腊古典美学的那句话,“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来诠释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 ,莫扎特一生写了30年协奏曲,而行将告别人世时所做的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K.595)的最后乐章中,还用了儿时的一首童谣为主题,他非常清楚自己迫在眉睫的死亡,却万般留恋充满天真与欢乐的时光。 彼德.谢弗这样写道“这部协奏曲的音乐遗产就是一个伟大深奥永远存在并表达自己音乐心灵的一个春天里孩子们极度天真之间的惊人结合”。老子曾说:归根曰静,何为莫扎特的根呢?古老而根深蒂固的哲学文化传统,不正是他幽远而和谐的家园吗?莫扎特一生的创作都沉浸在平和高贵、质朴深奥之中,而这种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内在的无限伟大。埃乃斯库曾这样评价莫扎特音乐,它是火山上一块安静的葡萄园,外表平静里面却潜藏着巨大的能量。梅纽因演奏一生莫扎特,深感莫扎特音乐中的宫廷乐风 ,贝多芬则以赫克力斯般的痛苦劳作完成了最后的辉煌,他从古典中走来在浪漫中升华,虽然那种崇高感在他音乐中有淋漓尽致的表现,但纵观其一生的创作,难以达到莫扎特式的统一,所以说“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句或更适合诠释莫扎特音乐。

  如果从汉字中找出两个字来概况莫扎特和贝多芬音乐,我觉得用“和”与“力”最恰当。“和”有和谐、中正平和之意,道家老子和大音希声、儒家孔子的中庸之道与古希腊赫拉克力特的和谐意境相仿。“力”则是气韵和威力的象征,古乐中的黄钟大吕、十面埋伏、文学中的曹操、李白、毛泽东等人的作品中都有力的表现。如字“和”与“力”中找一个与我们文明古国更相近的,当首推“和”字,因“中国音乐以意为主,更近哲学”。在唐诗宋词中泡大的付聪,弹起莫扎特总是得心应手,这还应得益于己于那一封封饱含传统文化哲理的家书。林昭亮诠释的莫扎特被世界公认,这不仅在于他纯净的心灵,还在于他血管中流淌着中国文化深沉隽永的血液。莫扎特生前并没接触到中国的音乐哲学思想,但他的音乐用这个“和”字来诠释也是非常恰到好处,他的罗各斯与中国古代音乐哲学完全是一种自然天成的默契。所以说莫扎特与中国人的20世纪末的不期而遇,完全是一种天作之合。

  中国古人论艺又有神品能品之别,所谓神品是“才识清高,挥毫自逸,生而知之者也”,能品是“流源传授,下笔有法,学而知之者也”。莫扎特正是这种神品,与此同时莫扎特相比贝多芬只能屈居能品了。布鲁诺.内特尔曾把贝多芬比作电影《阿玛多依斯》中的萨列里,把莫扎特说成是超自然的创作天才,把贝多芬归到只能通过努力才能成为天才的一类人,正因为莫扎特作品中神奇的魅力,在他死后200年后的今天,才渐渐露出庐山真面目。人们逐渐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莫扎特音乐中那种朦胧神奇的意境和品味与中国文化哲学的魅力最相近,这种意境和品味也比贝多芬的风格和品味更难表现,这种看似平淡无奇实际清高超逸的品味和风格,也是在艺术上最难把握的一种境界。

  贝多芬则采取主观向外突围的方式,恰似一种仰天长啸,淋漓尽致地把心底那种搏击风浪的豪放不羁的情怀,慷慨纵横地展现给人类。这种居高临下、吞吐宇宙的豪放气势在中国虽不乏其例,但这种叛逆意识更接近西方传统的文化精神,却与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庸之道相去甚远。

  我饱含深情写下这些万般推崇莫扎特的文字,同时,我对贝多芬的热爱并不亚于莫扎特,特别是在比较之余、在完成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才更领路到作为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两大派系的历史划分,及其它们的代表人物的异曲同工之妙与和而不同的真正美学价值。正如两眼并存是人的视觉需要一样,双峰并峙、两水同流是多元文化的需要,历史是这样,未来更是这样。

      此文发表于《艺术散论》1997年第二期 P20;20030716发表在莫扎特之旅网站 ;20040101发表在古典音乐网的田润德文集中。

 
 
 
 
 
 
 
 
 
 
 
 
 
 
 
 
 
 
 
 
 
 
 
 
 
 
 
 
 
 
 
 
 
 
 
 
 
 
 
 
 
 
 
 
 
 
 
 
 
 
 
 
 
 
 
 
 
 
 
 
 
 
 
 
 
 
 
 
 
 
 
 
 
 
 
 
 
 
 
 
 
 
 
 
 
 
 
 
 
 
 
 
 
 
 
 
 
 
 
 
 
 
 
 
 
 
 
 
 
 
 
 
 
 
 
 
 
 
 
 
 
 
 
 
 
 
 
 
 
 
 
 
 
 
 
 
 
 
 
 
 
 
 
 
 
 
 
 
 
 
 
 
 
 
 
 
 
 
 
 
 
 
 
 
 
 
 
 
 
 
 
 
 
 
 
 
 
 
 
 
 
 
 
 

            -->>古典音乐世界,感受艺术人生,增添生活新亮点,给你最大的艺术享受!!浏览本站的最佳分辨率为1024*768|网络实名:-->>莫扎特之旅<<--


如有任何的问题,请来信站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莫扎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