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页 纪念 古典 浪漫 现代 热点 教育 读书 图片 收藏 滚动 文化 人物 比赛                    
                   
                     

莫扎特之旅-文化交流-哈尔滨之夏-述评漫笔

                   
                     
 
 
                   
                     

                   
                     

                   
                     
 
 

                                    田润德 文/图 2023-09-15 22:36

 
   
 
 
 
 

 
 
 
 
 
 
 
  伟大的小提琴家亚历山大•马尔科夫演奏帕格尼尼随想曲的历史图片(Alexander Markov)      
 
     
          立秋了,但这里却没有一丝凉意,大街小巷都弥漫着音乐的味道,夜色朦胧中,葱茏掩映下,哈尔滨音乐厅背倚松花江水岸,犹如一块冰晶莹润剔透;音乐厅里面更是人声鼎沸,热火朝天,远方的客人和当地的粉丝们都聚集一堂,期盼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
       由于下面几位古典音乐大咖的光临,这里泛起了不小涟漪,他们是亚历山大•马尔科夫、阿尔托•诺拉斯、约瑟芬•奈特 、马雷克•斯帕基维奇、赵珍珠、克里斯托弗•罗塞尔、薛苏里等令世人瞩目的音乐精英,他们的出现使这里处处洋溢着炫目的光环。
      一首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拉开了今晚音乐会的序幕,这首音乐语言热情、生动;艺术形象庄严、辉煌的曲目,是原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于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肖斯塔科维奇在音乐上的名誉终于有所恢复,长期笼罩在其头顶的白色恐怖气氛得到缓解,他的内心也获得了一定安全感。1954年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三十七周年完成了管弦作品《节日序曲》。乐曲中的欢欣是肖斯塔科维奇对祖国这盛大节日的祝愿,也是他心底沉郁被解放之后由衷而发的喜悦。人们常常戏称这是一首累死演奏员的序曲,可见它的技巧之难合作的不易。今天,在指挥家罗塞尔的率领下,
哈尔滨交响乐团演奏的精彩纷呈,我们好似听到了节日里游行的人流,彩色缤纷的旗帜,令人眼花缭乱。
        南韩小提琴家赵珍珠首先登堂入室,她的《流浪者之歌》集中施展了她多年练就的炉火纯青的辉煌的技巧,将吉普赛民族的忧郁和火热的狂欢表现得淋漓尽致。美中不足的便是在乐队与独奏家之间,特别是在第四段“生气的快板”表达吉普赛特有的狂喜形态,演奏的略显不够热情奔放,速度不够快,乐队与独奏家没有默契的配合。我的老师舒风先生早在1979年给我写的流浪解说时就说过:“要演奏好这首作品,除了克服技术上的一些问题外,主要是要掌握其风格对比和速度。”人们常说对比出美, 鲜明的例证是左拉在其小说《陪衬人》所描绘的一个美女在一个丑女的陪衬下显得更美一样。那么音乐对比如何出美呢?一般是强弱对比、调性对比、和声对比、情绪对比,在 《流浪》里这样的反衬比比皆是,特别是忧郁与狂欢的对比;“甜里带酸”等复杂情感的对比。很多人和乐队都难以实现作曲家萨拉萨蒂当年真正的效果。这个曲子就这么难 ?我百思不得其解。昨天(9月13日)在哈尔滨大剧院看了91岁高龄的伟大的指挥家弗拉基米尔·费多谢耶夫指挥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的现场,我忽然悟出了答案。乐队演奏员的技术距离指挥的要求都有一定差别,特别是合作不够熟练,没有磨合到一定程度就匆匆上台,一定难于做出令人满意的效果。费多谢耶夫从1974年统领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至今已经与该团合作了49年之久,一首《悲怆》磨合了49年,这是何等的壮举呀!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指挥家庞丘斯第一次来哈尔滨,训练哈尔滨歌剧院交响乐团的时候,也十分费解为什么一个演奏员演奏分谱竟然如此艰难,庞丘斯先生几次跪倒在地
,双手合十, 跪求演奏员提高视奏能力、找到应有的感觉。但是,当时的乐队人才青黄不接,西方音乐的闸门刚刚放开,演奏员们还沉浸在打砸抢的朦胧意识中,从来没有见过什么是最好的交响乐,他们的音乐理论基础也亟待提高。 

        接下来亚历山大•马尔科夫,1982年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得主,这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传奇式的人物,在哈尔滨,此时此地此人,此乃三生有幸。一提起他,令人马上就联想到历史上小提琴技术独创性的伟大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俄罗斯小提琴教育家莫斯特拉斯曾经说过“为小提琴独奏用的《24首随想曲》作品第1号,在这位伟大的意大利音乐家的创作遗产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马尔科夫最擅长的即在此。由于年轻时他风流倜傥的形象酷似帕格尼尼,当他在慕尼黑歌剧院一亮相 ,立刻引起轩然大波,恍如时光穿越,人们完全以为帕格尼尼复活了。而此次演出制成的CD、DVD一经发售,立刻被抢购一空。今天,我们不但亲自目睹这位当代帕格尼尼的尊容,还欣赏了他演奏的马斯内令人陶醉的《沉思》——这首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一切在他绝对的掌控之中,运弓仍然老道大气,我们尝出了别有一番洞天的滋味。 突然一个巧妙的链接,暴风雨般响起了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四季》中的夏(急板),对比在大师手里运用得恰到好处、如鱼得水,古典浪漫很自然融汇贯通。马尔科夫 所使用的小提琴可谓价值连城,据说原来他使用的是一把 1743 年瓜内里·德尔·吉苏(Guarneri Del Jesu)家族制作的天价小提琴,今天这把琴的音色完全是斯特拉迪瓦里的音色,丰满的天鹅绒般的丝滑音色和无懈可击的穿透力。马尔科夫是在其父亲亲自培养成功的,其父阿尔伯特·马尔科夫 (Albert Markov)早年师从杨格列维奇 ,曾在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大赛获过金奖,后来接替恩师杨格列维奇的教席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4年。
        大名鼎鼎的波兰大提琴家阿尔托•诺拉斯(Arto Noras)是本届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大提琴评委主席,他携手另两位评委约瑟芬•奈特和马雷克•斯帕基维奇,为广大乐迷献上的是潘德列斯基的《 为三把大提琴和乐队而作的大协奏曲》。担任今天重头戏的第一大提琴演奏家是诺拉斯教授,他今年已经74岁了, 宝刀不老的琴技被誉为业界最高的水准, 相信大家听过的都会非常惊讶的。拉琴的人都知道,重奏和协奏综合体的大协奏曲,对技术上的处理和与互相配合和与乐队的默契,都是对演奏家的最大考验。三位世界级的演奏大师同台演出还是第一次,既紧张也兴奋。他们每个人的演奏都是精彩纷呈的,三把大提琴音色各有千秋,虽然有差异,但在一首作品当中他们做到了相辅相成,最后 受到粉丝们的热烈欢迎。
       潘德列斯基是当代最重要的波兰作曲家, 此次演奏的《为三把大提琴和乐队而作的大协奏曲》,一首现代作品,是东京NHK交响乐团委托作曲家潘德列斯基所作的一部作品,也是他一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2001年2月3日,潘德列斯基在瑞士巴塞尔完成了此部作品;同年6月22日由夏尔·迪图瓦执棒东京NHK交响乐团首演。此曲一经问世就受到演奏家 们的青睐,在国内曾经演奏过此曲的有大提琴演奏家博士聂佳鹏和他的两位恩师秦立巍和阿尔托•诺拉斯(Arto Noras)与深圳交响乐团合作 得非常成功;还有
马新桦、张靖茁、邵磊与指挥家林友声执棒的上海爱乐乐团演绎 过此曲。

 
 
 
 
 
 
     
   
  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开幕式音乐会上三位大提琴评委阿尔托•诺拉斯、约瑟芬•奈特、马雷克•斯帕基维奇演奏了潘德列茨基的《为三把大提琴和乐队而作的第一大协奏曲》      
   
  韩国小提琴演奏家赵珍珠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开幕式上演奏萨拉萨蒂的《吉普赛之歌》      
 

       今天,从哈尔滨走出去的小提琴家,把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引进哈尔滨的勋菲尔德国际音乐协会主席薛苏里演奏了我的老师薛澄潜先生创作的《乌苏里船歌》,这首曲子对哈尔滨的听众来说应该是耳熟能详了,它被哈尔滨的孩子们喜欢上了,薛苏里再次奏响了思 乡名曲,可见他对这首乐曲情有独钟。这些年来,薛苏里在美国南加大、在圣地亚哥交响乐团、在加州音乐学院吃进去很多西方的东西,但他把他们都消化掉了,融化后的音乐,完全是中国之韵,我从中听到了《中原畅想曲》一样风格的旋法,听到了《小草》里面的和声,可见薛苏里完全吃透了他父亲薛澄潜先生的曲风,这也是薛苏里过人之处,经过千般风雨、万般磨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
        薛苏里先生使用的是勋菲尔德先生那里传承下来的一把1750年制作的意大利古琴(Ferdinandus. Gagliano)费迪南多·加利亚诺,它完全具有斯特拉迪瓦里靓丽、飘逸的音色,但美中不足,今天在这样大的剧场一听,好像并不尽如人意,虽有穿透力,缺少震撼力,我个人觉得用此琴演奏巴赫的作品一定会更加合适。
         而从音乐厅出来,路过一座座具有浓浓的欧陆风情的历史建筑,都在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这座城市百年的历史,路上的一块块方石上,仿佛都留下了当年来自欧洲的犹太人、俄罗斯的犹太人以及日本人的履痕。由于哈尔滨这座极具包容性的城市,以她特有的善良和诚挚,使它在中国最早接触到了西方文化,曾经热情地接纳过漂泊已久的异乡游子,东西方文明在这里汇聚、碰撞、繁衍发展,这各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才造就了今天的哈尔滨,包括我们祖祖辈辈的本土文化基因以及闯关东带进来的中原文化,欧陆文化的基督教文明以及斯拉夫文明和犹太文明等等多种文化的融合,交织成了今天的哈尔滨 作为音乐之城的特有的风貌;独特的厚重的人文积淀,支撑起了一片音乐的土壤和文化,铸就了这座城市的灵魂。古典音乐之魂一直在哈尔滨上空盘旋,未来的哈尔滨必然像浩瀚夜空中繁星,绽放出耀眼而迷人的光芒。
        深夜到家,掩卷深思,哈尔滨经历多少的风雨沧桑,这样规模的音乐的饕餮盛宴,对于大多数粉丝来说,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回首当年,在整个中国还沉浸在清朝末年浑浑噩噩的封建时代,哈尔滨的音乐舞台已经是群星璀璨、盛极一时。包括海菲兹、埃尔曼和津巴里斯特等诸多世界超一流的音乐大师都曾经在哈尔滨这个舞台上汇聚,我们多少次梦中跟着大师的脚步, 重温音乐之城的往日的辉煌....... 随着改革开放、随着哈尔滨之夏渐渐深入人心,随着勋菲尔德弦乐比赛的的引力,这些年国外音乐大师都会越来越多的回归哈尔滨,音乐之城愈加焕发出春天的气息、夏日的火热.........

        独特的历史文化,铸就了这座城市的灵魂,这灵魂在空气中随处可见、飘来荡去,它不仅 仅是一个个冰晶似的音符,更是一个个音乐家的灵魂,今天它已汇成了这个城市主旋律。在维也纳旅行一不小心就会踩到音符,而走在哈尔滨布满历史建筑的大街上,耳边回响着大师演奏的马斯内的《沉思 》曲,一不小心就会让你流连忘返......

 

     
   
  亚历山大•马尔科夫在开幕式上的演奏(Alexander Markov)      
   
  哈尔滨走出去的音乐家薛苏里先生 ,把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引进哈尔滨的勋菲尔德国际音乐协会主席薛苏里在开幕式上演奏《乌苏里船歌》      
     
 
 
  好友聂冰的儿子聂佳鹏的老师,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阿尔托•诺拉斯(Arto Noras)      
     
     
  我的小提琴启蒙老师小提琴家、音乐评论家舒风,49年前1974年12月24日写给我的《吉普赛之歌》的解说原稿局部。      
       
  亚历山大·马尔科夫(Alexander Markov)演奏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 Paganini 24 Caprices      
       
  亚历山大·马尔科夫(Alexander Markov)和其父阿尔伯特·马尔科夫(Albert Markov)      
        1933年,阿尔伯特·马尔科夫出生于乌拉尔山脉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就读 于格涅辛音乐学院,师从杨格列维奇。1959年,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大赛金奖获得者。
杨格列维奇去世,马尔科夫接管了他的课程,并在校任教十五年,期间并从事小提琴独奏。他是莫斯科独奏家爱乐乐团这一极负盛名的核心集团的一员。
      1975年,马尔科夫移民美国。他解释原因“在苏联,他无法就艺术问题自由做决定,无法选择演出场地,而且所演出的剧目也要国家批准才行。
      马尔科夫在继续自己的演奏事业的同时,也开始任教于位于纽约市的曼哈顿音乐学院、亨特学院以及希伯来艺术研究院。
     
         
  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 Paganini 24 Caprices (亚历山大·马尔科夫演奏)      
        俄裔美籍小提琴家,1982年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牌奖得主,这套《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全集是亚历山大•马可夫在慕尼黑歌剧院演出的,由于完美的演出及马可夫酷似帕格尼尼的外型,让人有点时空错乱,彷佛看到活生生的帕格尼尼又再次回到人间。其父阿尔伯特(Albert Markov)也是著名的俄国小提琴家。      
 
 
 
     
  未得原作者编者授权严禁转载www.mt77.com任何内容      
                   
                     
 
 
 
 
                   
                     
 

站长

13051246559 1197843751

          copyright © 2003-2005 xil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莫扎特之旅  黑icp备050097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