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页 纪念 古典 浪漫 现代 热点 教育 读书 图片 收藏 滚动 文化 人物 比赛                    
                   
                        您所在的位置-莫扎特之旅-我的小提琴-小提琴大师-群星璀璨                    
                       
 
 
                   
                       

                   
                       
 
 

                                    莫扎特之旅整理 文/图 2017-03-14  16:26

 
 
 
 
 

 
 

小提琴天才教育正在热招中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1908-1974)      
       提起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1908-1974),喜爱提琴音乐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20世纪的小提琴大师中,他的名字足以与最伟大的小提琴泰斗克莱斯勒和海菲兹等并驾齐驱。正像著名弦乐理论家《古今杰出的小提琴家》一书的作者拉阿本所指出的那样:“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乐观和最抒情的小琴演奏大师,是一位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的杰出艺术家。”如果说“俄罗斯提琴学派”代表着20世纪提琴演奏艺术发展主流的话,那么当一大批犹太裔的著名提琴家相继流向西方之后,奥伊斯特拉赫则当之无愧地成为实际意义上的苏联小提琴学派的精神领袖,他对于小提琴艺术的巨大贡献堪以永垂史册。

奥伊斯特拉赫1908年9月30日出生于乌克兰名城敖德萨。他与比他大4岁的米尔斯坦不但同裔同乡,且师出同门。他的父亲是位粗通音乐的速记员,母亲倒是正儿八经的歌剧院演员。在他3岁半时,父亲给了他一把玩具小提琴,激发起这个呀呀学语的幼童的学琴欲望。奥伊斯特拉赫从5岁起正式学琴,从那时起他便不再记得在他的儿童时代有过手里不拿琴的时候。敖德萨音乐学院的斯托利亚尔斯基教授虽说是当年奥尔班上一位不太出名的学生,然而就是他却因培养出了米尔斯坦和奥伊斯特拉赫这一对“双子星座”而驰名琴坛。奥伊斯特拉赫就曾与米尔斯坦一起在儿童班的音乐会上表演过巴赫的《D小调双重协奏曲》。斯氏对这位学生所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倍加珍惜,疼爱有加。当奥伊斯特拉赫的父亲参军上前线后,他更主动提出木收取一分钱义务栽培这株极具潜力的幼苗。就这样,奥伊斯特拉赫在老师的指导下拾级而上,从儿童班直到斯氏在音乐学院开设的高级班,十几年一贯制的教育练就了他高超的技巧、出众的音乐理解力和想象力。他本人也从一个胖乎乎的男孩成长为风度翩翩的英俊少年了。1924年,16岁的奥伊斯特拉赫举行了他平生首场独奏音乐会,他为听众演奏了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和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等难度颇高的乐曲,受到热烈欢迎。而两年后当他从音乐学院毕业时,在汇报音乐会上除演奏《魔鬼的颤音》外,还演奏了巴赫的《恰空》,普罗科菲耶夫的《D大调协奏曲》以及鲁宾斯坦的《中提琴奏鸣曲》,尽显一位优秀小提琴家的潜质和风采。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演奏柴可夫斯基协奏曲      
       
         
      由于奥伊斯特拉赫在学校里也学习过中提琴,因而他得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乐队中拉中提琴。不过很快他就脱颖而出成为乐队首席,继而又成为小提琴独奏演员。其后便有了他与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诺夫联袂举行的那次巡演。在格氏的指挥下奥伊斯特拉赫成功地演奏了由作曲家本人创作的《A小调协奏曲》,由此结下了这两位音乐家长达数十年的深厚友谊。说起与作曲家之间的友谊,奥伊斯特拉赫几乎与国内所有的知名作曲家们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到哈恰图良和米亚斯科夫斯基,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在整个苏联20世纪音乐发展的历程中都留下过奥伊斯特拉赫的足迹。这些作曲家都曾把自己创作的得意之作题献给他,并由他首演和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地发扬光大。而在他们之中,以奥伊斯特拉赫与普罗科菲耶夫的关系最富于戏剧性。1927年,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普罗科菲耶夫来黑海度假。为欢迎他的到来,在濒临黑海的敖德萨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音乐会。音乐会上的重头戏就是由奥伊斯特拉赫演奏作曲家的《D大调协奏曲》。早在一年前,奥伊斯特拉赫就曾因把此曲作为毕业演出而令人刮目相看,原本以为此番演出是成竹在胸,孰料却瞥见坐在贵宾席上的普罗科菲耶夫脸色阴沉。当演奏结束时,普罗科菲耶夫非但没有击掌鼓励,而是大步流星地走上台来,冲着奥伊斯特拉赫喊:“年轻人,不是这样演奏的”,并当场坐到钢琴前示范起来,给18岁的奥伊斯特拉赫上了一课。真是 不打不相识,这次不愉快之后两人反而结成莫逆之交。日后普罗科菲耶夫不仅把他创作的《第一奏鸣曲》题献给奥伊斯特拉赫,而且在50年代还亲自指挥乐队与后者灌制了《D大调协奏曲》的录音。  
 
 
 
 
 
 
 
 
 
 
 
 
 
 
 
 
 
 
 
 
 
 
 
 
 
 
 
 
 
 
 
 
 
 
 
 
 
       
  德彪西:贝加摩组曲之三:月光,演奏:大卫·奥斯特拉赫      
       
 

David Oistrakh, Debussy - Clair de lune

     
  从30年代起,奥伊斯特拉赫把自己的演奏范围从乌克兰扩展至全苏境内以及国外,从此世界上的小提琴家们就多了一个令他们既畏惧又敬佩的对手。1935年,27岁的奥伊斯特拉赫“大器晚成”地在第二届全苏音乐演奏家比赛中成为无可争议的冠军,几个月后他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一届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中仅以微小的弱势惜败于法国年轻女杰内弗,获得了第二名,这也是他头一次在国际音乐竞赛中获奖。1937年,已经积累了更多演出经验的奥伊斯特拉赫卷土重来,在创办伊始的“第一届伊萨依国际小提琴比赛”(即著名的“伊莉莎白王后国际音乐比赛”之前身)中力挫群雄,一举夺魁,由此真正奠定 了他在国际琴坛上的地位。评委之一的蒂博的评语中这样写着:“从今天起奥伊斯特拉赫的名字开始传遍全世界。世界各国都将盼望能够听到他的表演。”这次辉煌的成功为他打开了与西方世界交流的通途,此后他在比利时、荷兰、英、法等国都举行了大规模的巡演,将其极富新鲜感和充满人情味的演奏艺术展示给各国人民。这时的奥伊斯特拉赫不止是卓越的小提琴家,而且已经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授了。
通过与外界的密切交往,西方对这位“从铁幕之后走出来的小提疑虑和神秘感渐渐消除,他们看到艺精湛超卓,举止气宇轩昂而性格温厚谦逊的艺术家,他与当代著名提琴大家们都保持着真挚的友谊,他们并没有因为此设防,反而惺惺相惜,互相倾慕。仅举一例为证:1955年奥伊斯特拉赫首次赴美举行独奏音乐会,他在卡耐基音乐厅的这场音乐会有如奥林帕斯山上众神的盛典,小提琴名家们无不闻讯而至:克莱斯勒、弗兰塞斯卡蒂、埃尔曼、米尔斯坦、斯特恩,还有斯皮瓦科夫斯基( Tossy Spiva-kovsky,1907 -1998)——除了那位生性高傲的海菲兹。在音乐会上奥
伊斯特拉赫演奏了贝多芬的奏呜曲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协奏曲》。演出完毕,偌大的音乐厅仿佛炸开了锅,敦掌欢呼之声经久不息。面对如此盛大的场面,奥伊斯特拉赫依然泰然自若,他最感欣喜的是终于看到了他景仰已久的克莱斯勒,正是克莱斯勒的唱片使他认识到小提琴艺术的迷人之处,从而更激发起他对自己事业的无比热爱。在音乐上垂垂老矣的克莱斯勒是第一个站起身来鼓掌致意的,事后这位琴界泰斗还把自己为贝多芬协奏曲编写的华彩乐段的乐谱赠予这位如日中天天的中生代小提琴家,乐谱上面还有克莱斯勒本人的亲笔签名,它成了奥伊斯特拉赫一生永恒的珍藏。
奥伊斯特拉赫不愧为小提琴家中的“大卫”,他相貌魁伟,体格健壮,左手持琴往舞台上一站,一种号令芸芸众生的领袖气质便油然而生。无论是在室内乐演奏还是在协奏曲演奏中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正是他、而不是别人在引导着音乐的走向和情感的推动。他的演奏技巧无懈可击,天生硕厚的手指使提琴的音色激情饱满、宏伟宽阔。他的揉指是他明媚温暖艺术特征的重要表现手段,幅度和速度既能昂扬似火,又能恬淡如水,给音色增添了无穷的变化。他的运弓技巧也超迈绝伦,
  各种弓法的运用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对音色的驾驭自如使他的琴声既喜育银铃般的清晰透亮,又有天鹅绒般的柔美温馨,激情时大开大阖,抒情时浅吟低唱,给人以难以言喻的艺术享受。也许正由于在奥伊斯特拉赫的同行中唯有海菲兹与他有“同行相轻”之嫌,因而评论界总爱把这两人相提并沦且加以比较。《时代周刊》曾以他俩演奏的勃拉姆斯协奏曲为例,认为海菲兹的演奏过于客观,近似淡漠,而奥氏的演奏则更高雅甜美,令人想起克莱斯勒。更有人因此归纳为 :海菲兹的演奏是最精致的演奏,而奥氏的演奏是最富人情昧的演奏。此话从某种特定的角度讲倒还真是一言中的,形象而又精辟地表述了这两位小提琴巨匠彼此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小提琴】奥伊斯特拉赫演奏 拉威尔 茨冈

     
       
         
  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曲目几乎涵盖了古典、浪漫乃至现代各个时期的经典名作,巴赫的《独奏奏鸣曲与帕蒂塔》和帕格尼尼的作品除外,在这一点上,他与海菲兹倒堪称不谋而合。奥伊斯特拉薪在1946-1947演出季的那套名为《小提琴协奏曲之发展》的系列音乐会至今仍为乐迷们津津乐道。在连续五个晚上他以历史发展为经总共演奏了15部脍炙人口的协奏曲作品,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一直到西贝柳斯,沃尔顿和哈恰图良,实在让人过足琴瘾,而他的超群胆识和过人
精力也由此可见一斑了。在奥伊斯特拉赫演奏的协奏曲中尤以贝多芬、勃拉姆斯、西贝柳斯以及俄罗斯——苏联作曲家们的协奏曲在诸名家大师中独树一帜,享有盛誉,而他演奏的柴科夫斯基协奏曲更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和学术成就。他一生中演奏此曲的次数难以胜数,而1957年秋他来华访问演出时演奏的便是其中的第400次。在20世纪前苏联小提琴家中他是灌制唱片数量最多的一位。

室内乐演奏是奥伊斯特拉赫表演艺术极其突出的另一领域,从1940年起他就与钢琴家奥伯林( Lev Obolin,1907-1974)和大提琴家克努舍维茨基( Svyatoclav Knushevitsky,1908-1963)组成了固定的三重奏组积极从事室内乐演奏,被誉为“苏联室内乐表演艺术之光。”然而在唱片界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倒是他与钢琴家李赫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1997)、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组成的三重奏,他们演奏的贝多芬《C大调三重协奏曲》至今仍是在唱片界无可动摇的“第一版本”。奥伊斯特拉赫既是苏联小提琴学派最杰出的旗手,也是悉心培育壮大这个学派的卓有成效的小提琴教育家,他的不少学生都在各项国际比赛中摘金夺银,成为继他之后新一代享誉琴坛的大师,在他们中间就有他自己的儿子伊戈尔(Igor Oistrakh,1931-) 1952年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的金奖得主。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有一个十分美满和谐的家庭,他的妻子塔玛拉是位钢琴家。婚后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丈夫和他的事业,相夫教子。夫妇俩相敬如宾,情深意笃。当丈夫在台上演奏时她从不坐到观众席上去,而是在后台的休息室里为丈夫准备好茶水和毛巾,并在心里为他的演奏默默祈祷。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随着东西方关系的日益改善,使越来越多的苏联籍小提琴家移居西方有了可能,然而在酉方音乐界名气最响,地位最高的奥伊斯特拉赫对此却“心如止水,岿然不动”,这总令人感到疑惑不解。对此,奥伊斯特拉赫向他的好友,著名美国小提琴家梅纽因吐露了自己的心曲:“我欠我的祖国太多了……它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费尽心血,为我提供了最好的教育和条件。如果我移居国外,是对祖国最大的不忠,这将使我终身遗憾。”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报效祖国他无私地奉献着,长年累月地在国内外奔波演出,从60年代起他还经常担任指挥工作。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终使他健康状况迅速恶化。1974年10月24日,正当他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指挥乐队演出时因突发心脏病而骤然离世,年仅66岁。噩耗传来,乐坛上下无不为之痛惜。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他的逝世使我感到不仅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同行,而且如同失去了一位好兄长。”斯人已逝而琴声长驻,奥伊斯特拉赫的不朽业绩和伟大人格将永驻热爱他的人们心中,因为他的魅力和权威实在是令人无法抗拒的。      
 
 
 
     
  未得原作者编者授权严禁转载www.mt77.com任何内容      
                   
                       
 
 
 
 
                   
                       
 

站长

13051246559 1197843751

          copyright © 2003-2005 xil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莫扎特之旅  黑icp备050097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