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页 纪念 古典 浪漫 现代 热点 教育 读书 图片 收藏 滚动 文化 人物 比赛                    
 
  您所在的位置-莫扎特之旅-音乐随笔  
 
 
 
 
 
 

   
 

田润德

     
   
 

 
 
 
 
 
 
 

 在欣赏音乐时,无论是博大精深的交响曲,还是短小的器乐曲,或是通俗歌曲,欣赏者都会体验到一种感染力和震慑力,或令人心旷神怡、如醉如痴;或使人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这种无以伦比的力量来源于何处?它来源于欣赏者自身丰富的想像力,取决于欣赏者审美体验和深广程度。雨果有句名言:“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灵。”音乐作为时间和感情的艺术,同语言艺术、绘画艺术相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给欣赏者留下了想像、回味、和创造的广阔天地。一部音乐作品,经作曲家、表演家二度创作还远远没有实现真正的价值,当注入了欣赏者的审美体验,音乐的价值才得以实现和升华,所以我将音乐欣赏称作三度创作,

但这种想象不是凭空的、望风扑影的想像,而是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在音乐面前语言显得苍白无力,而离开了姊妹艺术,音乐又无地自容,很难想像一个对文学艺术毫无兴趣的人,能理解一部大型音乐作品,从这个角度说艺术是相通的,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日本的铃木先生在多年的实践发现,掌握某个领域最高能力的人,同样地可以在其他领域达到相同的高度。这更说明了艺术相通的道理。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影响人们认知的因素之一,就是第一印象,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欣赏着社会、人生,同时也产生着变化着审美标准,在加上当时审美趣味、审美心境、文化心理结构的差异,同是一曲,有人会“一见钟情”;有人则会“味同嚼蜡”。由于作品内容、形式、雅俗程度各异,确有一些“阳春白雪”,咋听起来晦涩难懂,恰恰正是这些形式复杂、内涵丰富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佳作,正在期待着更多的知音去发现它、传播它。 随着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在音乐范畴内产生的一系列对立应运而生,如浪漫对巴洛克的叛逆;如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对比;就连在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也有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问题--有人喜欢听第二十一号,有的则喜欢二十七号等等不一而足,这多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角度各异和审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当然人向往美好的东西有其共性,如美女人们都愿意看,美味人们愿意吃,这里有个理智与道德信念约束的问题,象听多了莫扎特的安魂曲就产生轻生的念头,也是极少见的。前天看到一则网上“死亡音乐” 致人心理失常的消息:一个大学生在网上听完一首号称“死亡音乐”的歌曲后心理失常,产生自杀念头。这完全是低级的文化层次和欣赏层次导致的低级的欣赏后果,这说明在没听这首歌之前,他自身意识已经接近了死亡的边缘,怪只能怪音乐有一个推波助澜的催泪作用罢了!这就应了大诗人弥尔顿的一句话“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折腾成地狱”。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只有到音乐中去享受、去体验,这种体验的本质在于发现,在于创造,在于把对音乐的理想注入由浅到深,由分散到集中的审美体验中去,这样才能领略到古典的、现代的、严肃的、通俗的音乐的细微差别,同时领略到“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不同情趣,同时也能引发人类的更大的创作欲望,看那个科学家爱因斯坦是怎样的倘佯于音乐海洋中,除了自得其所外更多的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就会不停地从头脑中流淌出来了。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劝学:“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改而用之,献给诸多知音“故乐不厌百回听,凝神熟听美自生”。

20061216

(这篇文章曾发表在1990《 哈尔滨日报》副刊上;《北方音乐》杂志和古典音乐网也曾转载)

 
 
 
 
 
 
 
 
 
 
 
 
 
 
 
 
 
 
 
 
 
 
 
 
 
 
 
 
 
 
 
 
 
 
 
 
 
 
 
 
 
 
 
 
 
 
 
 
 
 
 
 
 
 
 
 
 
 
 
 
 
 
  设为首页 关于本站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错误报告 在线投稿 联系平台

 留言 板

     
 
 
 
 

站长

13051246559 1197843751

          copyright © 2003-2005 xil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莫扎特之旅  黑icp备05009702号